日志文章


2016-12-22

一条彝族同胞的脱贫路

    Kb5:O< M  
  听说盐宁路竣工通车了,11月17日,记者一行来到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乡实地感受一下。此时,天刚蒙蒙亮。路上碰巧遇到该乡大湾村村民杨伍散开着自家的农用运输车,在路边错车。 3!Hw&:  
        “老乡,你这是到哪里去呀?” ?S2t T9=  
        “我到山那边的云南宁蒗去卖洋芋(马铃薯)。”杨伍散告诉记者,车厢里装着收获的2000多斤洋芋。 N{E8bl  
        “盐宁路修好了,卖农产品不愁了,这得感谢攀钢。”聊起新修好的盐宁路,40多岁的杨伍散说,原来这条路是条土路,坡陡弯多,车子无法走。一下雨下雪,就变成烂泥巴路,人和牲畜都没法走,洋芋运不出去,就没法增加收入。 58])Z>Y-  
        “我家有4个娃儿要养活,日子很艰难。” w s\e_   
        格萨拉乡南接攀枝花市西区,西与云南省华坪县、宁蒗彝族自治县接壤,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毗邻。该乡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,沿山势分布着大湾村、坪原村等5个彝族村。村民主要种植洋芋、苞谷等农产品。 N17 ??*  
       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,该乡5个村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十分落后。村民的出行全靠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条狭窄的土路。该路崎岖坡陡,夏季扬尘,雨季垮塌,冬季泥泞,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。村民所必需的生活用品,到最近的镇上去买,要徒步几十公里山路,往返得一天。很多彝族同胞一辈子都未走出过大山,渔门镇、盐边新县城、攀枝花市,在他们眼里都是遥不可及的地方。 (3BN6N,6  
        格萨拉,彝语是“好耍的地方”,然而连接格萨拉乡5个村的路,却成了交通出行的最大障碍。农产品运不出去,村民无法增收,这成了制约5个村彝族同胞脱贫的最大瓶颈。 _GdJ#TGA0F  
        “开发一方资源、带动一方经济、造福一方百姓”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。攀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对格萨拉乡的扶贫工作。每年为当地村民送去生活必需品,投入一定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帮助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,拿出资金为当地修路建桥,投资修建电力基础设施,让该乡5个村用上了电,告别了祖祖辈辈点松明子的历史。 DPe -;k  
        修通5个村与宁蒗、盐源的盐宁交通环线,就能带动彝族同胞脱贫增收。攀钢了解这一情况后,在自身保命经营极为艰难的情况下,从2013年开始,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00万元,配套盐边县通村公路资金600万元,抽调专业的精兵强将为彝族同胞修路。 ZsGD\>#!U  
        盐宁路,20多公里,攀钢修得极为艰难。由于该乡属高海拔山区,喀斯特地貌,雨季山洪肆虐,旱季严重缺水;冬季气温太低,混凝土无法凝固,一年只有3至4个月的施工时间。攀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对彝族同胞的深厚感情,克服重重困难,历时3年,修通了盐宁路。 ffvQQR`E  
        “水泥路安逸得很。我买了车子,跑运输卖农产品,今年大概有4万多元的收入。”聊起以前的生活,杨伍散有些激动,“我没啥子文化,汉语讲不好,吃了不少亏。所以,要多挣钱供孩子上学读书。” V2o"c2&  
        “老大外出打工了,老二老三在外地读大学,最小的娃儿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学读高中。” Fq>&l4kKI  
        “为什么送孩子到大河中学读书?那不是离家太远了吗?渔门镇也有高中啊。” -?d 7  
        杨伍散说:“大河中学教学条件好,现在供得起,希望他将来考个好大学,走出大山。” ,C)weA  
        “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……”太阳出来了,杨伍散唱着歌,开着农用车奔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…… 9<5(w f*.  
        “杨伍散是当地彝族同胞脱贫增收的一个典型。”路上,记者遇到来村里调研的格萨拉乡副乡长、大湾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沙万全。 u`<S  
        据沙万全介绍,公路没修通之前,农产品运不出去,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。自打盐宁路修通后,短短不到一年,村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500元。 mvrn$Z  
        沙万全带着记者来到盐宁路边的女村民杨伍呷家里。 [vT  
        杨伍呷和儿子田补几正在收拾刚从地里收获的洋芋。 2+}=;@W "  
        “洋芋现在值钱呢。老板开着车直接到家里来收。我阿嫫(妈妈)再也不用辛苦地背着洋芋翻山去卖了。”田补几说,他家里种了20多亩土地。往年,洋芋、苞谷收得越多越发愁。因为路不好,老板不愿意进山收购,想要挣点钱,只有靠人背着去卖。 "wG$QGR:#  
        “我阿嫫很辛苦的,一次背着近百斤的洋芋,走十几公里山路到母亲树(216省道边的一棵大树),等着老板来收。才3角钱一斤,卖不上价。”田补几上过初中,会讲汉语。 /`.lT6Gg  
        “以前洋芋多了,吃不完烂在地里。”杨伍呷着急地用彝语比划着,“现在老板的车子直接开到家里来(收)。我还要多养羊子、土猪,还要学习种高山蔬菜,听说菜很好卖,过上好日子啦……”杨伍呷沧桑的脸上,露出憨厚知足的笑容。 V?,5uJ@_  
        “我家今年光洋芋就卖了2000多块钱。”对于过上好日子,田补几有着自己的想法。他告诉记者,他满18岁了,想考驾照,买辆车自己跑运输做生意,村里有些人已经在搞了,一次就能挣一两千块钱。坐在家里等老板来收,太慢了。“我还要换个智能手机,听说在网上就能把洋芋卖出去……” nlh$O{ d/  
        “盐宁路修通了村民就有出路,农产品就不愁卖,村民种洋芋,养羊子的积极性可高了。”沙万全说。 EIjZwrF  
        在盐宁路边,记者看到一幢幢钢架结构的新砖房正拔地而起。 b C?/.^  
        这是格萨拉乡依托盐宁路而打造的“彝家新寨”,首批33户住宅主体工程基本完成,年前就要入住。沙万全介绍,现在重点解决村民的居住环境,帮扶村民开办农家乐,带动彝家旅游新村的发展。 m<y* m  
        沿途,记者还看到不少菜地和大棚。 A$,!2k  
        “那是乡里推广种植的蔬菜,是脱贫计划的一部分。”沙万全说,莲花白、大蒜等无公害高山蔬菜销路好,这有助于调整当地农产品结构。格萨拉乡还同攀钢达成了蔬菜销售意向。下一步,还要带动村民,种植中药材、菌类,实现明年格萨拉5个村的脱贫,把5个村子打造成交通方便又好耍的旅游新村,彝族同胞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不远了…… _^#@QRNF  
        种菜、卖菜、做生意,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步,却是格萨拉乡彝族同胞思想观念转变的一大步。 ?gXM[Hq  
        一路上,记者不时看到收购运送农产品的车子。 bg*CY/zmn  
        经过坪原村时,一位80多岁的彝族阿妈,提着一个罐子,站在路中间,拦下了记者一行的车子。她说,她已经足足等了3个多小时了,非要让大家尝尝新采的蜂蜜,解解渴。此时山野里还挂着白霜。 n`h (71d  
        “昨天就听说攀钢要来人,早上5点钟就把儿子叫醒,到崖下面掏了最好吃的蜂蜜,就是要给‘攀钢亲人’尝尝解解渴。”阿妈拉着记者的手说,她在山里住了几十年,自从攀钢修好了经过家门口的路,出门再也不用担心雨天一身泥、晴天一身灰,娃儿终于走出了大山,日子有了盼头…… 7\[H=~4J  
        阿妈的一席话,让记者眼睛湿湿的、心里暖暖的。 hI%{lX!  
        汽车驶离坪原村很远了,阿妈还一直站在公路边。一条路,承载着数以万计彝族同胞的脱贫梦,承载着攀钢数万职工的深情厚谊。 R;u<IpQ@Q|  
sQr{7`  
Q-%J2$#%  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2958) |  收藏